• 当期目次
  • 最新录用
  • 优先发布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阅读排行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摘要:
    文中以不同质量的1-(哌啶-1-基)-2-丙烯-1-酮(PPEO)、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NDDA)、甲基丙烯酸三环癸-8-基酯(DPMA)、异氰脲酸酯三-2-羟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THEITMA)及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通过共混制得系列光敏树脂油墨。通过UV固化将油墨固化成膜。预聚物PEGDA加入量为10%时,固化后的膜玻璃化转变温度最高可达到198 ℃,氮气中热失重温度可达到388 ℃;PEGDA质量分数为10%时,力学性能最优,达到53 MPa。当PEGDA质量分数为20%时,由于C—H键结构数量的增加,使得介电常数下降,在20 GHz频率环境下介电常数最低降至2.83。PEGDA的质量分数由5%增加20%时,油墨黏度由41 mPa·s降低至32 mPa·s,在0~200 s -1 剪切速率下树脂油墨表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适配喷墨3D打印工艺。这些结果表明,PEGDA系列光敏油墨综合性能优异,在微电子材料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25,41(1):10-1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49
    摘要: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BA)为软单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分别为核层和壳层的交联单体,合成了室温自交联改性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探究了引发体系的选择与用量、交联单体种类和添加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通过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证明交联单体成功交联,通过Zeta电位分析、透射电镜对乳液进行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均一的核壳乳液。结果证明,以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聚合,引发剂KPS和NaHSO3 质量比为2:1、引发剂用量为0.4%、核层自交联单体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和壳层自交联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ADH)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和2%,乳液的稳定性、耐水性和成膜性良好,转化率在90%以上,吸水率为6.87%,钙离子稳定性合格。与非核壳无交联单体乳液进行对比,热重分析表明热分解温度提高了41 ℃,缓解了传统水性丙烯酸酯乳液涂层耐水性差、耐溶剂性差、 “热粘冷脆”的问题。
    2025,41(1):19-2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53
    摘要:
    用锆酸酯对玄武岩纤维(BF)进行表面改性,并对烟片胶(RSS)基体内的BF进行取向,研究了不同长度、添加份数和取向方式对BF/RS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添加BF及添加BF未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相比较,BF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其中,长度为3 mm、添加份数为5 phr并经径向取向的BF/RSS复合材料相较于其它长度、份数及取向方式的综合性能最好,300%定伸应力增加了22.8%,撕裂强度提高了25%,且Payne效应较弱,损耗因子峰值小,扫描电镜分析表明BF在RSS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BF长度为6 mm、添加份数为5 phr并经过径向取向制得的复合材料,在胶轮转速720 r/min、冲击速度120 c/min条件下,耐切割性能最优提高了34%。
    2025,41(1):30-4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1
    摘要:
    为了提升硅烷偶联剂对白炭黑的改性效果,文中提出新型含双硫环戊烷硅烷偶联剂的设计与应用研究。首先通过酰胺化反应使硫辛酸和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合成了一种以1, 2-二硫环戊烷封端的新型硅烷偶联剂5-(1, 2-二硫代烷基-3-基)-N-(3-(三乙氧硅烷基丙基)丙基)戊酰胺(LATES);进而通过水解缩合反应对白炭黑A200的表面进行改性。最后使用不同添加量的LATES-A200为填料制备了LATES-A200/NR橡胶复合材料并表征其性能。结果表明,LATES有效提升了白炭黑A200在橡胶中的分散性,添加量45 phr的10%LATES-A20045/NR橡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好。与未改性的A200/NR相比,10%LATES-A20045/NR橡胶拉伸强度从19.51 MPa提高到25.74 MPa,60 ℃时的tan δ从0.111降低到0.071,表明橡胶的滚动阻力降低,结合胶的含量和交联密度增加。在应用相同处理方法及添加量情况下,LATES改性的二氧化硅对NR性能的影响效果优于Si69改性的二氧化硅,可为“绿色轮胎”橡胶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剂选择。
    2025,41(1):43-5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8
    摘要:
    聚乳酸(PLA)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绿色高分子材料,但其极限氧指数(LOI)仅为20%,高的可燃性限制了其应用安全性。文中以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碳酰胺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石墨烯负载磷-氮复合高效阻燃剂(CN-rGO),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CN-rGO复合物,对其阻燃性能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等级和锥形量热等测试结果表明,CN-rGO是一种高效阻燃剂,其质量分数为1%时,PLA/CN-rGO的LOI明显提升至37%,达到难燃级别;垂直燃烧等级为V-0级,能够离火自熄;最大热释放速率(PHRR)和总热释放量(THR)分别降低了40.2%和23.1%。机理研究表明,CN-rGO在凝聚相和气相均产生阻燃作用,综合提高了阻燃性能。另外,PLA/CN-rGO的表面电阻达到抗静电性级别,说明CN-rGO具有多功能性。
    2025,41(1):53-6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5
    摘要:
    文中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不同聚甲醛(POM)含量(5%,10%和15%)的聚甲醛/聚丙烯(PP)共混物,并使用“熔纺-拉伸”两步法制备了POM/PP共混纤维,使用旋转流变仪、扫描电镜、纤维拉力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POM含量对POM/PP共混物流变性能以及对共混纤维表面形貌、力学性能及基体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OM的加入改善了共混物的熔体加工性能与热稳定性以及纤维的表面粗糙度、抗蠕变性能与基体结合性能。当POM质量分数为10%时,纤维的断裂强度达到3.32 cN/dtex,在环氧树脂中的基体结合强度为68.9 kPa,是性能良好的增强材料。
    2025,41(1):61-69,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47
    摘要:
    将聚(衣康酸丁二醇酯)共聚物 (PBI)分别引入到聚(L-乳酸) (PLLA)和聚(D-乳酸) (PDLA)主链中,合成出等分子量的聚(乳酸-衣康酸丁二酯)共聚物 — —PLBI和PDBI,将两者共混制备成不同比例的PLBI/PDBI薄膜。随着PLBI与PDBI共混比例的增加,总结晶度 (Xtotal ) 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PLBI/PDBI50%能形成完全的立构复合晶体 (SC) 结构,X total 最高为32.44%,熔点高达189 ℃,热学性能大幅度提高。断裂伸长率先降低后增加,PLBI/PDBI共混薄膜在拉伸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断裂伸长率最高增大14倍为185%;PLBI/PDBI50%的拉伸强度为36.5 MPa,弹性模量达1014 MPa,表现为脆性断裂。阻隔性能先增强后减弱,PLBI/PDBI50%薄膜的O2透过量降低至102 cm3 /(m2 ·d),紫外线透射率降低至11.39%,O2透过量和紫外线透过率降低为PLBI或PDBI薄膜的50%,显著改善了PLLA的阻隔性能。
    2025,41(1):70-77,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6
    摘要:
    文中将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三聚氰胺(MEL)通过缩聚法包覆于聚磷酸铵(APP)单体表面,得到改性聚磷酸铵(MAPP)。以木质素(Lig)为碳源、MAPP为酸源和气源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用于阻燃高密度聚乙烯(HDPE)电缆料的制备。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等级(UL-94)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的MAPP/Lig对HDPE有更高的阻燃效率。当添加MAPP/Lig质量分数为30%,且配比为3/1时,HDPE复合材料达到垂直燃烧V-1等级,LOI 值达到28.6%。锥形量热(CCT)测试结果表明,MAPP/Lig阻燃剂相较APP/Lig阻燃剂可以明显减小HDPE的总热释放量和热释放速率。力学测试表明,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可以使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显著提升。以MAPP取代APP,会导致HDPE复合材料的电气性能降低,但仍能符合标准使用要求。
    2025,41(1):78-9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7
    摘要:
    环氧树脂(EP)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学防腐、电子器件、建筑材料等领域,然而,EP 固有的易燃性和脆性限制了其在高性能要求材料领域的应用。文中以糠醛、磺胺噻唑和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含 DOPO 的磺胺噻唑类化合物(FSTD),并采用溶液浇注方法制备了 EP/FSTD 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 FSTD 对EP/FSTD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固化行为、阻燃性能、燃烧行为、力学性能和透明性的影响。含 4% FSTD 的复合材料达到了 UL-94 V-0 阻燃等级,极限氧指数值为 35.2%,其热释放率峰值、总释放热和总烟雾释放量分别降低了 35.9%,37.3%和 71.5%。FSTD 的加入不仅促进了连续致密的炭层形成,而且释放出不可燃性气体及含磷自由基,兼具凝固相和气相阻燃作用。与纯 EP 相比较,EP/4% FSTD 复合材料保持了同等水平的透明性,同时其冲击强度增加了1倍左右。
    2025,41(1):91-98,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52
    摘要:
    基于实验手段考察了液态二氧化碳辅助注射成型(LCO2 -AIM)管件壁厚分布及其均匀性特点以及工艺参数影响。与气体辅助注射成型(GAIM)和水辅助注射成型(WAIM)管件对比发现,LCO2 -AIM管件壁厚沿流动方向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GAIM和WAIM管件壁厚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大,LCO2 -AIM成型的管件壁厚比GAIM和WAIM成型的管件壁厚更薄、更均匀。通过单因素实验法发现,熔体温度、注射延迟时间、LCO2 注射压力、熔体注射压力和模具温度这5个工艺参数中,注射延迟时间对LCO2 -AIM管件壁厚的影响显著,管件壁厚随着注射延迟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熔体温度、LCO2 注射压力和模具温度对LCO2 -AIM管件壁厚影响较小;工艺参数对管件壁厚均匀性影响较小。
    2025,41(1):99-10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51
    摘要:
    为了分析造成橡胶高温压缩永久变形的主要因素,开展了不同方式的橡胶高温压缩永久变形试验,明确了不同试验方式测得的压缩永久变形的涵义,对导致橡胶材料高温压缩永久变形的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极性高的橡胶材料分子间作用力强,易产生物理压缩永久变形;键能高的橡胶材料不易产生化学压缩永久变形。随试验温度升高,橡胶材料物理压缩永久变形和化学压缩永久变形均增加,但高温条件下,化学老化未必是导致橡胶材料发生压缩永久变形的主要原因。对橡胶材料压缩永久变形原因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在橡胶配方和硫化工艺设计、橡胶高温压缩状态下老化动力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
    2025,41(1):106-11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48
    摘要:
    在聚四氟乙烯(PTFE)车削膜的制备过程中,因PTFE原料微粉形态、粒径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云斑现象,导致其结晶度、密度和透光率的均匀性较差。对具有云斑缺陷的2种PTFE车削膜进行了热处理,通过密度测试发现热处理后其密度均匀性得到提高;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其结晶度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热处理后,其结晶度之差分别由2.22%和12.79%降至0.38%和0.4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其透光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透光率之差分别由18.04%和8.28%降至0.54%和1.08%,云斑膜的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
    2025,41(1):114-12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13
    摘要:
    针对微胶囊能否及时开裂,释放愈合剂从而修复基体中产生的微裂纹以确保良好自愈性能的问题,文中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结合内聚力模型,建立了含预制裂纹和微胶囊的三维数值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基体开裂与微胶囊开裂的过程及其内在机理。然后以微胶囊与环氧树脂基体之间弹性性能比、断裂性能比及核壳比和界面强度为变量,揭示其对微胶囊可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微胶囊的开裂取决于微胶囊与基体的弹性性能比和断裂性能比的结合,其中断裂性能比起主要作用;(2) 在微胶囊与基体弹性性能比相同的情况下,核壳比越大微胶囊越容易裂开;(3) 微胶囊与基体之间的界面强度较高有助于微胶囊的开裂。研究结果为微胶囊可裂性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自修复复合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5,41(1):125-135,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9
    摘要:
    为开发以天然色素为指示剂的聚氨酯型食品品质指示材料,合成了一系列花青素和茜素固含量分别0%,0.2%,0.4%,0.6%,0.8%和1%的水性聚氨酯薄膜,分析了其化学结构、热性能、显色能力,并使用其监控冷藏猪肉品质在1~7 d中的变化。通过pH值、TVB-N值、感官评价等质量指标建立了猪肉品质划分标准,探究了薄膜在食品品质指示中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加入花青素与茜素可改善薄膜的热稳定性,将花青素包埋在薄膜中对色素的热稳定性有一定改善;天然色素的加入会降低聚氨酯的结晶能力;随pH值上升,花青素薄膜颜色由绿色向黄褐色变化,茜素薄膜颜色由黄红色向深紫色变化,加入了天然色素的水性聚氨酯薄膜有良好的pH响应性;利用其监控冷藏条件下的猪肉,猪肉品质新鲜时,花青素薄膜呈绿色与蓝绿色,茜素薄膜呈黄红色,猪肉品质次新鲜时,花青素薄膜呈灰褐色,茜素薄膜向紫色加深,猪肉变质后,花青素薄膜呈黄棕色,茜素薄膜呈深紫色。研究结果为聚氨酯基天然色素指示剂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2025,41(1):136-14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21
    摘要:
    高压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的缓冲层烧蚀问题日益突出,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近年来缓冲层烧蚀故障的案例,搭建了模拟实验平台,研究了压力和湿度对缓冲层烧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潮湿环境中,随着压力的增大,缓冲层烧蚀电压从36 V逐渐减小至24 V,烧蚀电流从1340 mA逐渐减小至879 mA;在干燥环境中,随着压力的增大,缓冲层烧蚀电压从24 V逐渐减小至15 V,烧蚀电流从155 mA逐渐增大至952 mA。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仪表征了烧蚀产物的形貌和组分,发现烧蚀后缓冲层和绝缘层之间的白色粉末主要由缓冲层中的阻水粉析出形成。有限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典型的110 kV XLPE高压电缆缓冲层的烧蚀机理,发现电缆自身重量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护套和缓冲层之间发生过盈配合及外界环境湿度变化是导致烧蚀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为高压XLPE电缆的缓冲层烧蚀防护提供了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
    2025,41(1):145-153,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4.0243
    摘要:
    鉴于光伏板在应用中迫切需要具有自清洁或易清洁的功能,文中开发了一种涂覆在光伏板上具有增透作用的超滑自清洁涂层。该涂层由有机硅树脂、甲基硅油、环氧树脂和硅烷偶联剂制备而成。这种超滑疏水涂层配制溶液均匀,可通过便捷的提拉和刷涂工艺制备而成。该涂层对纯水、甲基蓝等水基液体具有小于 10°的滑动性能,静态水接触角可达109°,呈疏水特性;且涂层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在 400 目砂纸打磨 100 次循环下,涂层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对基底的黏合强度高,放置 30 d后,涂层仍黏合良好;相对于裸玻璃表面具有 2%~3%左右的光学增透率,应用于太阳电池表面具有0.18%初始效率的提升。此外,这种超滑涂层还具有显著的疏水、防污特性和自洁能力,在光伏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5,41(1):154-164,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2
    摘要:
    高分子微针凭借其灵活可调的分子网络结构,在透皮给药、皮肤修复及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倒模法制备微针相比,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在精细设计和快速制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发展前景令人瞩目。文中介绍了高分子微针的基本分类、制备方法以及适用于光固化3D打印的高分子微针材料。此外,针对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精度和刺入强度不足等问题,从打印墨水、成型参数、微针模型设计和后处理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目前光固化3D打印高分子微针的应用趋势,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5,41(1):165-171,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5
    摘要:
    共固化阻尼薄膜夹嵌复合材料(CDCSVFE)具有高比刚度、比强度、大阻尼、较好层间结合力等优良性能被广泛应用。因此,近年来,采用实验探究、数值模拟及理论建模推导不同工艺、结构的CDCSVFE阻尼性能、动和静力学性能的研究成为热点,使得CDCSVFE工艺、结构优化及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文中重点回顾了CDCSVFE的工艺、结构及理论研究现状,包括阻尼层层数、厚度、环境及边界条件等因素对CDCSVFE阻尼性能、动和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目前最新CDCSVFE的制备工艺、结构及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加以强调。最后提出CDCSVFE目前发展难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CDCSVFE从次承力件走向主要承载构件奠定基础。
    2025,41(1):172-182,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3
    摘要:
    酚醛树脂因具有烧蚀性能优异、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力学性能及尺寸稳定性良好等特点,在航空航天领域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改性酚醛,可陶瓷化酚醛树脂在烧蚀过程中可形成碳/陶瓷耦合层,能进一步提高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和抗氧化性能,是新一代高性能防隔热系统的优选材料。文中聚焦于硅、硼元素改性的可陶瓷化酚醛树脂及其复合材料,从填料改性和化学改性两方面介绍了当前可陶瓷化酚醛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这些改性手段的优势与难点。最后对可陶瓷化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2025,41(1):183-190, DOI: 10.16865/j.cnki.1000-7555.2025.0004
    摘要:
    二次注射成型技术具有工序流程短、制造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在汽车制造、消费电子、轻工、通信等领域应用广泛。界面强度是影响二次注射成型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文中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二次注射成型界面结合强度的研究,分析了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讨论了不同影响作用原理、特点和优劣势,阐述了二次注射成型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二次注射成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版权信息

  • 主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 主编 :王 琪
  • 副主编 :乔金樑    张熙
  • 创刊 :1985年
  • 刊期 :月刊
  • ISSN:1000-7555
  • CN:51-1293/O6

  • 手机版二维码

    编辑部联系方式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编辑出版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辑部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
    电话 :028-8540 1653  E-mail:gfzclbjb@163.net; gfzclbjb@vip.sina.com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